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热文:《原生家庭》读后感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6-09 18:09:15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原生家庭》读后感,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这14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原生家庭》读后感相关的文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篇1:原生家庭读后感

最近读了美国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的作品《原生家庭》一书,该书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分析了各类“有毒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对子女造成的伤害。同时,本书不仅给予受伤子女挣脱的勇气和力量,还传授了具体方法,帮助他们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作为一个两岁宝宝的母亲,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思考了另一个问题:父母总是会无意间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一些伤害,那我们怎么来克服这些行为来做一个有爱的父母呢?

众所周知,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之深厚。而一些父母对子女的伤害实可称之为“有毒”。但为顾及家长读者的感受,以下都将“有毒父母”称之为“问题父母”。那么,什么样的父母是“问题父母”呢?作者认为:当父母的负面行为模式持续存在,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就是问题父母。但这里的“持续性”和“反复性”也有例外,比如性虐待和身体虐待的伤害巨大,往往一次就可以给孩子造成重大伤害。

作者将“问题父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这类父母打着为子女好的名义,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子女在其影响下,构筑了一个完美父母的假象。他们否认父母对自己行过虐待,否认父母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并且,他们会自欺欺人地将不可接受的事合理化。

2.不称职的父母

这类父母对子女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易察觉且难以界定。他们的伤害方式不是打骂,而是疏忽。他们的子女就像没有父母似的,不被关爱,被剥夺了童年,甚至要承担父母角色该承担的责任。

3.操控型父母

这类父母喜欢维持子女的无力感,希望子女离不开他们。他们的操控分两种。一种是直接控制,即公开的、具体的,甚至赤裸裸的控制,经常包括威胁、恐吓和羞辱。比如,他们会说“按我说的做,否则我不再理你”“你必须……否则我就不爱你了”;另一种是巧妙控制,常见的是“帮手型”父母,他们会经常制造一些状况让子女“需要”他们的帮助,他们对子女的操控常常表现为诚意十足但根本不必要的帮助。而操控型父母导致的结果,是子女常出现两种情况:投降和叛逆。前者,是子女屈服于父母的操控。后者,子女则与父母对抗,造成“适得其反的叛逆”。这种叛逆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与父母分割开了,是为了反抗而反抗,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

4.酗酒型父母

作者说,酗酒就像客厅里的大恐龙,生活其中的人,无法驱逐,只能装作视而不见。“不认账”对酗酒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受酗酒父母的影响,其子女至少有四分之一也会成为酗酒者。另一种情况是其子女的配偶也常常是酗酒者。其原因,一方面是人都有重复熟悉情感模式的需求,无论这些情感痛苦与否;另一方面,人们重现过去的冲突,是希望这一次能让事情进展顺利。此外,酗酒父母的子女易对亲密关系心怀畏惧,这是因为他们最初且最重要的关系教会他们:他们爱的人也会伤害他们,而且非常难以捉摸。

5.身体虐待型父母

这类父母有几个共同特征。一是他们极度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二是他们对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几乎毫无意识;三是体罚孩子已成为他们的惯性做法;四是这些父母往往生长于充满暴力的家庭,而暴力是他们学会的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的唯一手段。

6.言语虐待型父母

和操控型父母一样,这类父母也有两种行事风格。一是直接公开地贬损孩子,比如,骂孩子愚蠢、没用。二是间接地羞辱、攻击孩子,比如,取笑挖苦孩子、给孩子取侮辱性的绰号。

7.性虐待型父母

很多人认为这类现象不多,但实际上比例并不低。据相关研究及数据表明,每10个孩子中,至少有1个在18岁前曾遭到家庭成员的骚扰。而这类伤害会造成3D遗毒,即肮脏(Dirty)、伤害(Damaged)、异类(Different)。受害者的生活因这3D而严重扭曲。他们觉得自己肮脏,认为自己是异类。他们受到的心理伤害就像心理癌症,令其痛苦的同时,也让其生活严重受损。

8.有问题的家庭体系

这一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它不是独个父母发明的,而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感受、规则、交流和观念。它们是逐渐累积而成的。这种体系的家庭成员间的界限模糊。它要求每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保持一致;认为不同即不好,不允许任何自主和独立。为了避免家庭中各种力量的均衡被打破,所有人都须遵守家庭规矩。当家庭现有的秩序被打破时,问题父母将通过否认问题的存在、推诿指责、强行阻挠等方式来应对失衡的危机。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叫做“阴影”: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在阴影里,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呈现。那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使我们的孩子生活得更加阳光,更具有自控力和幸福感呢?那就需要我们成为有爱的父母。要做一个有爱的父母,我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要先让自己内心能量充足,父母在孩子心里种下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着孩子一起成长,如果父母要种下爱、尊重和独立的种子,那父母首先得具备这些特性。所以我们说,父母也需要不断的修炼。让自己内心充满爱,充满尊重和独立性。

2.回归平等,不要总觉着自己是父母,高高在上,排除“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样的想法。不要总想着给孩子制定规则,进行审判。尊重孩子,平等地与他们交谈,和他们建立平等的关系。

3.做一个称职的父母,让孩子做个孩子。作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必须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保护孩子,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必须满足孩子对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的需求,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伤害;必须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4.自信的父母无需去控制孩子,如果您会为了孩子该穿什么什么衣服而和孩子争论,您会因为孩子不回家过节而恼怒,您会总拿别人来对比自己的孩子,那您可能就是操控型的父母。在子女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时,所有的父母都应该停止对他们的控制。在正常的家庭里,这种控制权的交接往往在子女的青少年时期便应该开始了。

5.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不要酗酒,吸毒,更不要对孩子进行任何身体上和语言上的虐待。研究表明,就算是惩戒孩子某种具体的不良行为,体罚也算不上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它的威慑只是暂时的,但它引起的孩子的愤怒情绪、复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视却异常强烈,很明显,身体虐待所造成的心理、情感和身体伤害远远超出了其短暂的约束效果。如果说身体虐待是用小鞭子抽打,那言语虐待无疑就是插在心口的一把刀。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可以转化为他们的自我评价。所以,不要贬损孩子,甚至对他们说出一些侮辱性语言!

6.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一直是家庭教育里的难点,但是父母们其实不知,真正的性教育都是自然而然发生在生活里的,异性父母在家庭里的着装,言语方式都是性教育很好的媒介,我们做父母的可以以身示范教给孩子什么才是一个男孩子或者女孩子该有的样子,有时候身教大于言传,便是这个道理。

总而言之,父母只有成为更优秀的父母,才能引导孩子成为更优秀的孩子。希望每一对父母都能坚守一个原则:孩子是因你而来,却不是为你而活。关注呵护孩子的独立性,让我们的孩子活成他本该成为的样子。(王菁)

篇2:原生家庭读后感

初二第一次月考,我第一次英语不及格。

我缩手缩脚的在刀尖上渡过了一整个星期,等待我的父母发现试卷,并为即将到来的灾难做好准备。

结果等来的是父母的一场大吵。

父亲把小店的玻璃砸了,埋怨母亲老是纵容我,母亲在一旁哭,埋怨父亲老是不着家。

我留级了,直到后来我考上某理工专业,虽然我很厌恶我学的本科专业

父亲是一个基层公务员,事多钱少压力大,母亲从单位下岗后开了一个小店补贴家用

留级带给我的除了愧疚和羞耻,还让我的父母失望,并且我的大家庭和所有“姨夫”和“阿姨”都是用一副我可以浪子回头的感觉来“鼓励”我

我记得很清楚的感觉,这就是我要说的:

在摆脱这些羞耻之前,你必须决定你所生活的价值体系。

据我的父母说,他们的价值体系认为读一所好学校至关重要。

读一所好学校意味着要获得一份好的,稳定的,前途光明的、高薪的工作,而获得这份工作将被视为“成功”。

嗯,这对我来说还不够。

我不满足于只做一份“好”的工作,我的生活经历注定我不愿意成为统计数据的一部分

我发现超过90%的人在职业生涯中感到沮丧,失望、不满意和不满意, 因此,当发现我的专业只会让我的生活更糟时,我为此进行了优化, 所以我逃避了。

当然,我的父母很失望。我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我又跪了,

但对我来说,能够在每一天醒来时对我所关心的工作感到兴奋,而不是吮吸领导并做其他人都希望我做的事情。

我摆脱内疚和羞耻的方式只是,从本质上讲,拥有不同的价值体系会引导你走上不同的道路。

我有意识地意识到我反对我父母所代表的一切。在他们眼里,我正从安逸上走开,走向“一种病态、贫穷”。但我对成功的定义是不同的,所以它自然导致我在不同的旅程。能够看到不同的东西(而不是看到它是黑白的,对与错的相反)帮助我走出去而不觉得我在羞辱或无视我的目光。

我喜欢自己的所作所为,开始了自我发现和学习的史诗般的旅程。

对我来说,这种权衡是值得的,我并不后悔。但也许不适合你,

无所谓。

我选择了我想要的价值体系。

我认为,即使在传统文化之外,这一原则也是正确的。

根据流行文化,媒体描绘的内容,以及年轻成年男性的绝大多数想法,我应该赚很多钱,开个好车,锻炼身体,能够解决我的酒瘾,并且热爱女朋友。根据这个价值体系,这些微妙的地位标记,决定了我在社会中的“等级”以及我能够获得多少尊重和钦佩。

嗯,这不适合我。

我不是因为有多少人尊重和钦佩我而改善自己的生活 ; 我不是想成为校园里的“龙哥、凤姐”; 我没有把自己的自我价值放在未说出的人气竞赛的结果中。因此,我不会花费我的精力和努力积累标签,以试图通过周围的人的艳羡来满足我的虚荣。

我的价值体系说:

金钱是一种货币,而不是一种体现我的价值的标签汽车是交通工具,我不需要炫耀它我为健康和健身而努力,而不是为了秀我喝酒是为了放松,享受一些乐趣,不需要被灌酒,劝酒后,花一整天的时间来恢复我可怜的胃和后悔我的决定朋友是我想分享我的生活和经历的人,而“in”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不同的价值体系导致不同的结果。

您必须选择您所拥有的价值体系。

如果你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你会继续采用其他人的,不断觉得你没有“主观意识”,你会因为“不够好”而感到内疚或羞耻“在他们眼里。

这些都是可怕的激励因素,会吞噬你的精神能量和注意力,从而扼杀你对生活的热情。

但是......现在轮到你了。

你将体验到什么样的价值体系?

篇3:原生家庭读后感

收获:

1.用观察者的视角来看自己的生活

2.想到能妈分享过的:

孩子不是你的勋章,也不是你的宠物。以前,我一直以为孩子是上天给我的礼物,后来我才知道,孩子不过是上天给我的一份考卷 -- 为了让我变得更好。

3.理解父母的不容易,用非辩护性回忆抵消而非转移

4.让孩子有个美好的童年

5.如果我现在能穿越回到童年时期,我会抱抱孤单的自己,会给童年的自己足够的食物填饱肚子,会在父母吵架时带你离开,会在母亲说:你要好好读书,为我争一口气~~坦然的说:娘,我读书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感谢您的养育和支持我读书。

6.觉察到原来我一直强迫大宝认真读书是因为我没有和童年自己受到母亲的压力和解。

7.觉察到当我看到大宝犯错时,总是特别的激动,也是因为从小是在指责中,我一直生活在过去,要长大成一个独立的大人。

篇4:原生家庭读后感

轮廓:这本书主要从家庭动力学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人的早年经历是如何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的:

①个体的出生方式、喂养方式及抚养人。

②个体的性别、排行、原生家庭成员状况。

③自我概念、依恋模式与父母的养育方式。

④原生家庭成员的非正常死亡、父母的关系与婚姻状况。

⑤家庭秘密、家庭文化与信念。

通过对原生家庭内部的心理动力研究和探索,帮助我们找到影响我们人生成长的因素,最大可能地避免人生的不幸,从而突破人生中的一些限制,让我们的生命潜能最大化,并以此获得更多的成功、快乐与幸福。除了这些,此次研究还对育儿、教育、心理咨询、婚恋等领域的工作也可以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啊。

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知道什么是人生中无法改变的,那么,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停下来想要去改变的行动,去接受命运的安排。但问题是,我们常常不知道。有时候,我们好像是知道一点,却不愿意相信和接受。比如,我们知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却指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事情发生。 想想多么的不可思议啊。

作者说:他发现的一些个人的早年经历和生长的环境对其后来成长的重要性,并沿着这个方向坚持不懈地观察、探索和研究,逐渐积累的了一些经验和发现。这些发现被沈家宏医生命名为“家庭动力学”。其中核心的思想就是,“一个人你的早年经历会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状态。”

我们是不是会常常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从小到大的,从生到死,人生很多阶段的成长?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成长轨迹、状态、苦乐和失败呢?那么这些问题我们自己答案是什么呢,估计每个人的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成长环境都不一样。

文中开篇就提到了心理学方面的各个流派对于家庭如果影响人的一生,比如:童年经历影响人的一生(精神分析理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沟通分析理论);母婴关系对成年后的影响(依恋理论);有其父必有其子(代际传递理论);从成年回溯到童年(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系统的良知(家庭系统排列理论)等等很多方面,如果对心理学有关注的或多或少应该都会听到个别以上的句子吧,这几年心理学还是挺热的。从各个角度来说,我们其实了解一些心理学对自我成长,了解自己,和和他人相处的时候,都会有帮助的,学过的人知道哈,暂时没有接触的可以试试看,也许某天看着一本书的时候,看到某些点的时候,或者上课的老师提到的某些生活中的现象的时候,你会突然醒悟过来,原来是这个是这么回事,原来是这样,终于放过自己的了,就比如我自己的一个问题,就是,身边百分九十九的朋友都是同姓,为什么我喜欢的异性的都是比我大,之前我一直不知道,以为自己的是怎么回事,后来慢慢了解,看书,学习,才逐渐发现,原来是怎么回事,书中都有差不多提到这些点,其实和我小时候成长的过程有很大的关系。

接下来,继续探索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庭,从各个维度和角度解说,家庭,家庭结构与关系和家庭当中的成员,还有家庭的生命周期,家庭的社会系统,家庭的传承与延续等等这些问题,当我看完这一章的时候,更加理解和了解了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和为什么有人不愿意结婚,或者是为什么有人结婚不要宝宝,或者是为什么晚婚,还有就是为什么自己的潜意识在作怪,做出一些很不和常理的事情。还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为啥会有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知道了什么叫三角化,为啥一个家庭当中会有三角化,三角化对谁影响比较大?最好不要有这个状况出现,为什么呢?每次带着问题出发, 我都发现,作者真的是很用心的一步一个脚印带我更加认识了自己的在家庭里面的角色和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等等。

接下来这个就感触就更加深深了,讲到了 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繁衍的动力和对父母的接纳,还有就是家族里是否有重男轻女的现象,那么如果你是女孩,重男轻女,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出身和身份,比如,有的父母就是想要男孩,但是偏偏第一胎是生了个女孩,你说能怎么办呢?这个女孩会被家庭接纳吗,因为她不是父母期待中的性别啊,但是我们无法选择父母,父母也无法选择我们啊,特别是我们的性别。那么不被接纳的后果又是什么呢,有时候想想,自己也是一个女孩,想的是,我是不是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我好像没有太大感受,但是我姐姐说,妈妈就是重男轻女啊,还是特别严重的那种,所以她们两的关系我觉得是很怪异的,难道是我爸妈把我当男孩养了?还有一个就是,信任、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这为啥有的人有,为啥有的人没有,书中也讲到了,我觉得我是中中的情况,也许得探索一下了。

然后,排行,同胞序位对你的影响。这一行我拆开了我自己的排行,和父母的排行,就发现我们几个都是中间的排行,可以获取相对自由,换句话说就是,父母不会怎么管你的那种,在家里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又因为得不到她们的重视,我可以完完全全做自己,这种自得其乐也不错啦)因为中间嘛,么有像老大那种特有的照顾,也没用最小的那种宠爱和自由,文中讲到了居中小孩的特点,我觉得说的好对啊,对号入座了。其他排序的,因为没有感受嘛,所以我就从我的角度看我哥哥和妹妹,之前都不了解我哥,看完这个觉得,好像真是这样耶。

后面还有几章,还没有看完, 看完写个感想②了(这本书边看边觉得与它相见恨晚啊)

篇5:原生家庭读后感

说到原生家庭问题,主流观点还是过去的事了,父母也不容易,要改变自己blablabla那些东西。

我总算想明白为什么还是要直面原生家庭的苦难了。

假如你被错判成了抢劫犯,被当做抢劫犯对待了很多年,虽然刑期不算长终于出狱了,但是周遭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你的。拒绝、躲避、非议……因为污点找不到好的工作,谈不了正常的恋爱,朋友也是没有的。

有一天你终于拿到了能证明自己没有抢劫过的证据,却总有人劝你事情已经过去了,当年的警察/法官也不容易,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昂首挺胸做人blablabla……总之不要想着翻案。

问题是这样的话人们的有色眼镜是摘不掉的,拒绝、躲避、非议依然伴随着你呐……

这就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如果不去直面,不摊开来真正“解决”掉,那些曾经伤害你的家人,即是错判的法官,又是指指点点的所有人,会继续像对待抢劫犯一样对待你,并不会改变呢。

调整心态,去过好一个“抢劫犯”的生活吗?

伤害是一直一直持续下去的……

我们爱自己,也爱我们的家人。爱一个人不是说替他为他的言行承担责任,更不能让他受无妄之灾。

这本书对我个人影响蛮好的,虽然说最近几年已经自我修复得好多了,它依然是一股暖流。

我们要弄清楚父母的责任是什么,父母不该让孩子承担的事情有哪些,不要背着黑锅去“原谅”,自己坑自己还觉得多么崇高善良……

篇6: 《原生家庭》读后感

每个人在成年之后都有着来自原生家庭的烙印,但如何看待这种烙印以及如何自我成长,就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态度和选择。

一生中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但绝不是“原生家庭决定论”。

好脾气都留给别人,坏脾气都留给家人,对我而言只是妈妈,因为对家里的其他人,我依旧可以“温柔”,但一遇到“妈”,在别人看来是一件小事都可以吵得很凶。

通过本人多年观察,我妈受奶奶(我们家不分奶奶和外婆哒,因为都是同样爱孩子,没必要区分!)影响很深,而我也是受我妈影响,都有脾气火爆的特点。不过我和她俩还是不一样,我会克制(至少是在面对其他人时)。

虽然会受妈妈的影响,但读了这么多年书,还是学到了“做个安静的美女子!”《超越原生家庭》中说到:“人际间的差异会引发人的焦虑,不同的人会对这种焦虑产生不同的应对方式”。我采取的就是“攻击”之法,妈妈和奶奶也都采取此法。见面就是掐,不知道当时怎么有那么大的能量,妈妈一直说奶奶是怎么气人,但摆脱不了啊。我也是。别的关系都很好解除,但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关系是很难解除的,坏习惯也一样难解除。

有时真的很气人,前几天我、舅妈和我妈三个人去宜昌的一个县级市办事,我妈开车,在不知道路的情况下我妈就叫我搜导航,搜了本来走的好好的,可到了高速分叉路口,导航都说了“前方下高速”,她还在说屏幕上写着100多米,不下,导致要从下一个路口下来倒回去,导航也喊下高速,我也喊,就是不下,错了还在抠字眼,但是就爆发了,“100米是多远?你车时速多少?走100米要几秒钟?”还要犟,都脾气不好,都是问题,又都不是问题。走错了又怎么样呢?当时就气不过。只要一见面,随时随地都因为一句话、一件事吵得不可开交。

生活不只是这样,脾气暴躁对自己没有好处,要遇事沉着冷静。经过长时间的打拼,幸好大家都就的我性格还算温和友善。

看了《超越原生家庭》,反思自己确实受影响比较深,但绝不是不可改变的。可能目前我还没有能力摆脱这个“坏习惯”,但我会尽量克制,慢慢转化,找到疗愈的方法。

篇7: 《原生家庭》读后感

这本书的主题是探讨成年人性格缺陷的原因以及补救措施。作者苏珊・福沃德是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她认为成年人的很多性格缺陷都来童年时的家庭经历。具体来说,父母有意或是无意的嘲笑、挖苦、羞辱、批评以及虐待,会和种子一样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扎根,伴随着孩子一起长大,即使成年之后也无法摆脱。在书中,作者激进地将这种父母成为“有毒的父母”(toxicparents)。

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病人,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成年人虽然有不同的症状表现,但都有一个共性――不愉快的童年经历。这些经历往往都来自于和自己关系最为亲密的父母,比如对孩子人格的贬低、习惯性的否定、批评、殴打甚至虐待。

相信每个经历过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读者,看到这些案例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因为这些对我们来说实在太熟悉不过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这不由让我反思中国教育的问题。

有人说,父母是因为爱你才这么做。是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父母不爱孩子。正是因为爱,我们更有必要反思教育,不要让错误的观念和方法把爱变成伤害。

批评式教育

中国父母主要的教育方式是批评。我相信一部分父母可能持有这样的观念,认为贬低孩子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事实上,批评从来都不比赞美更有效。《人性的弱点》里这样写道:“批评是无用的,它激起抵触,让人急于辩白;批评是危险的,它伤害自尊,甚至让人萌生恨意。”想象一下,你的父母、老师、上司在批评你的时候,给你更多的是鼓舞还是沮丧?

批评不但起不了激励作用,还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当一个小孩还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价值标准时,对自我的评价更多来自于家长。法官在判刑时慎之又慎,因为他知道这会改变犯人的一生。同样,对于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家长就是他们的法官,你的一句批评,可能对孩子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懂事的孩子

中国父母的育儿理想是培养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的确,懂事的人必然是懂得感恩、富有同理心的人。但是,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懂事还包括责任。

懂事意味需要承担责任、考虑他人感受,这样势必将压抑孩子本身的天性,忽视自己的需求。然而,是人皆有天性,何况是个孩童。因为被灌输了听话懂事的观念,当孩子产生正常的感受和需求时,他们会习惯性地否认自己的内心。“不懂事的自己”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久而久之,他们会为此感到内疚、自责和羞愧。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称为“毒性羞耻感”(toxicshame),它的毒性在于会怀疑和否定自我价值,并最终导致低自尊的性格特质。

然而,有些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会为自己孩子的“懂事”感到欣慰,为自己的“教育成就”沾沾自喜,甚至到处夸耀。殊不知,“懂事的孩子”往往内心压抑、隐忍、自卑、委曲求全,他们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请不要逃避责任,卸下本不应该由他们承受的重担。

都是为你好

传统的教育是家长式教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因为不平等,家长可以肆无忌惮的批评贬低孩子,让孩子的尊严荡然无存。不平等的另一个表现是替孩子做选择,并时常伴有“这么做都是为你好”作为解释。

我相信大多数家长在说出“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时,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表达出的真实心声。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你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别人。任何经验都是基于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当外部条件发生改变时,这样的经验不一定适用。

其次,自主选择是个人尊严的体现,没有人喜欢被安排,也没有喜欢被说教。如果你真的想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那请注意技巧。

电影《快乐飞行》里有这样一幕。在飞机供餐时,由于乘客大多优先选择牛肉,所以导致鱼大量剩余。如何让乘客选择鱼而非牛肉呢?一位空姐在广播中表达了超高的沟通技巧,她说道:“机内供应以优质香草、富含矿物质的天然岩盐和粗制黑胡椒嫩煎而成的白身鱼,以及普通牛肉。”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绝大多数乘客都主动选择了鱼。

在上面的故事里,空姐并没有说“牛肉分完了,你们只能吃鱼”,而是通过言语的技巧,既让乘客觉得是自己做出了选择,又达到了目的。不要觉得使用这些技巧小题大做,你的孩子比乘客更值得认真对待。

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观念和基因一样,也是会遗传的,只不过前者的载体是家庭,后者是DNA。如果仅凭借自己的直觉(所谓的直觉通常来自上一代教育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一些看似真理的教育箴言(例如:孩子是打出来的)教育下一代,有毒的观念就无法被清除,毒性将借由你传递给下一代,陈陈相因,陷入恶性循环。

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我们需要构建平等的家庭环境。而学会平等的关键是,作为家长,要勇于认错。当你为做了伤害孩子的事情而道歉的时候,你是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他的感觉是对的,他是值得被尊重的。同时你也向他们表明,身为父母的你也会犯错误,而你也愿意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这其中的信息是,你的孩子也有犯错误的权利,只要他们愿意为此承担责任。通过道歉,你便真正将关爱他人的行为塑造为供孩子们学习的典范。

篇8: 《原生家庭》读后感

说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人都意识到了它的影响,我以前一直对这一点不以为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影响之大。我的父母之间一辈子磕磕碰碰,家里大吵小吵不断,妈妈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或者谋生的本事,只是跟着父亲来出苦力。家里孩子也多,经常会面临着经济紧张,爸爸又不是那么地负责任,所以他们经常吵架,一吵架,妈妈就会告诉我们,女人,还得有自己的工作,男人不可控等等。

所以我们从小就不相信男人,在该谈恋爱的年龄不敢放开去谈恋爱,总觉得男人不可靠,后来结婚仅仅是因为我觉得他负责任,结婚后,我实现了经济独立,完全不依赖老公,但是却没有安全感,我们依然吵闹不断,三观不合,我的脾气性格,简直就是我妈妈的翻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苦于改变,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如获至宝。

我们生活到现代这个社会,压力很大,高压之下,或多或少,心理都有点问题,或是抑郁,或是自私,这些心理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认真地去面对和解决。这本书的作者金尚,心理学硕士,是“虚拟爱之疗法”的提出者和倡导者。

整本书先解释了原生家庭创伤对我们的影响,要疗愈代际创伤的一般步骤,从五个阶段来进行详细说明,第三部分从家庭的角度来教会我们怎么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每个人说到底,本质上都是一个小孩子,通过疗愈我们的小孩,我们可以找到内在的幸福。

疗愈完自己的内在小孩之后,我们还要疗愈自己的身心灵,用虚拟的爱的疗法来帮助我们实现心灵的转变,最后慢慢地从内心深处走出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

我现在觉得,人的一辈子就是一场修行,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来找到自己内心深处那个最健康,最纯真的自己,克服内心的邪恶,找到善良,怀着真善美,才能过好这一生。如果你有同样的困惑,不妨先从自我疗愈开始。

篇9: 《原生家庭》读后感

《原生家庭》是一部由(美)苏珊・福沃德博士等所著书籍。

苏珊・福沃德,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她的著作有《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金钱魔鬼》《情感勒索》等。

《原生家庭》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的。

全书系统地讲述这些有毒家庭的成因,子女所承受的痛苦。对于如何重新搭建有效关系走出自身阴影给予了具体的方法指导。

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阅读此书的人不一定是遭受此种家庭悲剧的人,但可以通过书中案例切身体会到他们的痛苦,或多或少地警醒阅读者在自身现实生活中尽量采取一些措施远离这些悲剧,也可以帮助身边可能存在程度不一的类似受害者。

书籍最后指出,所有的方法再好但最终决定自己是否可以跨出艰难的面对、发泄、接纳和修复的人永远只有自己。

掩卷沉思:作为少年儿童也好,作为成年人也罢,每个人都有各自特定阶段的烦恼和痛苦。我们应该学会通过大量阅读,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承受力,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拥有永远学习的内动力。

我想,现在以及今后的生活中,无论面对家庭还是工作,甚至社会的不易,大家都可以沉着以待,化繁为简,幸福生活。

篇10: 《原生家庭》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也是这个观点。

总结起来,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不是去否认或粉饰这种伤害,而是正视并分析这种伤害对自己当前行为模式的不良影响,认识到不良影响来自于父母,是他们而不是你自己应该为这样的行为模式负责,对他们表示(至少在内心表示)真正的、彻底的愤怒,才能真正把过去还给过去,从现在起自己为自己负责,走自己的路。

很多人会说,我已经原谅了父母,我知道他们因各种因素所限,在童年时不恰当地对待了我,但是他们是我的父母,我不能否认、断绝关系,我只想知道怎么才能解决当前及未来的痛苦。

然而,如果你不能回到过去,不能真正从心底认识到这是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没有彻底地释放你的愤怒,就意味着你依然背负着包袱,你就永远不会在自己发生不适当行为的时候,提醒自己,这不是我,这是我父母的影响,现在是我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我父母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你也就永远摆脱不了由此产生的痛苦。

真心希望每个受过原生家庭伤害的成年人能够找回真正的自己。

童年虽不可弥补,但好在未来我们可以掌握,只要你愿意勇敢地面对过去的痛苦。

篇11: 《原生家庭》读后感

在德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的半年里,我有了一份很深的心得体会:每个人存有自己的思维盲区,因为我们拘泥、执着于自己的成长和经历。

这也可以引申到个人的性格缺陷的认知盲区,在这个时间点遇到这本书,我扎了进去。在我推荐这本书前,我想按照书的内容邀请你来测试下你的原生家庭对你性格的影响。可能是认知盲区,值得测!

如果你的回答里有1/3是。那么你的原生家庭有“毒”,性格缺陷十有八九由此毒炮制。想必此刻你的心理并不能接受。没关系,盲区本身也是一种舒适区,谁被拉出舒适区,都不会好受。

我在读这本书前,是有一个迫切的愿望的。我想了解自己的性格。我的第六感告诉我,我的性格与我的成长背景有关。可是当我绞尽脑汁去回忆我的成长经历,发现仅靠自己这一支线,没有其它标的物做参考,很难有什么头绪。于是抱着探析他人成长模式的动机,我开启了此书。书的前半部分是许多个成长的案例。

有了对比,我才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线所处的真实空间位置,以及环境对其的交互影响。这对我帮助很大,因为我意识到有很多比我成熟的灵魂,值得参照去追随成就自我成长。

其实这个道理向来也懂,只是我之前没有看到实际的差距和可行的发力点。于是所幸躲藏起来,怜惜一个臆想中的单纯美好的自己;同时我也看到很多比我悲惨的生命,心中升起一份对生活的敬畏,由此获得一份成长的力量感。现在我不想再在成长的道路上原地踏步了。因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本书我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性格缺陷,正消极影响着自己和他人。

书的后半部分给了对策和方法,来支持我找到成长的发力点。作为隐私,我不想分享自己的事例。但我想总结书的方法论。

首先,去认知原生家庭的“毒”。读后感・这往往不易察觉和相信,因为原生家庭模式可能已经是我们的思维定式。尝试去剖析自己看不见的,一些习以为常进而合理化的问题;去承认被自己否认的事实。

其次,去和原生家庭做对峙进而尝试和解。当然直面问题会带来痛苦,打破平衡会有顾虑。成长的代价哪有轻松的呢?但是我们仍可以寻找一些方法,让自己的对峙更容易,追求成长的信念更坚定。而这正是我推荐本书的最大动力。

德国的生活和书里他人的案例让我看到了生活和成长的其它种可能。有了对比,再回头审视自己,变得更加包容和赋有力量感。直面自己的性格缺陷,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追求成长道路任重道远,但生命那么长,改善性格的缺陷值得付出努力,亦有可能实现。我坚信这个。

篇12:原生家庭散文

原生家庭散文

最近看了很多情感类公号的文章,原生家庭这个词,越来越多此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忽然间,生活中很多无法解释的东西,忽然间有了合情合的、高大尚的解释。

我的人生,过的不算太长,原生家庭这个词语,我可能解释的不太准确和全面,但是我还是想就我有限的人生经历,来说说这个词,因为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它的影响,可以让一个人不知不觉的,让自己不快乐、不幸福一生。

前段时间播出的热剧《欢乐颂》,蒋欣饰演的樊胜美就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在上海那样的大城市,明明有能力,却不给自己更好的生活,明明可以幸福,她却选择了痛苦。

我们作为旁观者,一般看过之后,都会觉得樊胜美真傻,面对那样的父母,在经济大权又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前提下,为什么不强势一点,掌控一切,而要像一个小媳妇似的,任自己家里人,对自己予取予求,最可笑的是,她为了满足家里人的需求,不断的委屈着自己,委屈着自己的生活,委屈着自己的爱情,委屈着自己的一切。

樊胜美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她,只是代表而已。

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她们所在的家庭,轻视其中一个孩子,这些孩子,因为父母的轻视,养成了用自己所能有的一切,来买自己父母哪怕是多一点点的爱!

小的时候,她们会努力学习,除了知道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之外,更多的.是希望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能够得到父母的注意力,进而得到她想要得到的爱,哪怕这种爱只是一句不痛不痒的关心,她们也会不惜一切代价。

长大后,她们有了自己的事业,生活在遥远的另一个城市,原本以为这样的生活结束了,但是,她们的心还是生活在原来的家庭,思维已经定型而不自知,所以,即使人已经脱离了令她疲惫不堪的原生家庭,她们依旧过得很累、不幸福。

她们会像电视剧里的樊胜美那样,接到家里一个要钱的电话,就开始盘算自己不多的财产,开始为筹钱疲于奔命。但是借钱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她借酒浇愁,她大哭失态,她放弃自己的人生信条,用美色博上位,成为别人眼里的拜金女。这些事情她不想,不愿,但是却鬼使神差的做了。

因为她们的思想已经被自己的原生家庭塑造成——你必须为家服务,不做,就是你的原罪!

所以,她们的不幸福自己明明意识到了,却还是义无反顾的让自己不幸福。

不好的原生家庭,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让从原生家庭出来的人,无论走多远,无论走多久,都走不出自己给的不幸福。而能够从原生家庭这个看似自由的牢笼中逃离的人,内心必须要清醒、强大、乐观,因此,能够逃出的人寥寥无几!

原生家庭不是我们所能选择的,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原生家庭我们究竟应该照应多少,放弃多少,心里都应该有一个数,不要让自己给的不幸福,困住一生。

当然这个的最好解决方式就是,尽量为孩子建立一个有爱的家庭,夫妻相爱,家人相爱,平等的爱,这样就是一个好的原生家庭了。

也许,有的时候,做一个“六亲不认”的人,会更幸福!

篇13: 原生家庭感悟

原生家庭感悟

总体来说,在童年时期,他的原生家庭还是给了他比较幸福的生活,只是这个幸福在成人之后戛然而止。幸运的是,也许是这些幸福的过去给了他变强大的勇气,他并没有把自己困在这些问题里面,而是选取了继续“往前走”,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不明白他会不会选取跟他的原生家庭和解,但是我明白他会一辈子记恨他爸爸,那个从他18岁开始就毁了他家庭幸福的人;但是我也明白,他会努力地让自己过得更幸福,在未来的日子里,笑得比谁都要灿烂。

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真的很重要,我甚至觉得一个有着完美的原生家庭的`人的人生都会更加顺利一些。谁都想要一个完美幸福的家庭,但是现实不总是这么一帆风顺,我们的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人,他们的原生家庭以及他们的经历给他们留下的陈旧的风俗习惯和思想,使得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下一代做出很多伤害。

不明白大家是否有这种困惑:为什么父母之间都没有什么和谐亲密的互动?为什么我的父母要这样对这些亲戚?为什么我的父母总是误解我?为什么我的父母会忽视我?...

我们的原生家庭可能不务必很完美,甚至很多时候我们会对自己的原生家庭产生很多困扰,但是其实我们只参与了我们父母一部分的人生,在我们出生之前、甚至出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故事我们都不清楚;而且为了保护我们,很多事情父母都选取闭口不说。

但是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也是所谓的“存在即合理”,所以假如我们能够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成长故事、他们一生中经历的重要事件、他们的相爱故事、以及我们出生之后发生的很多事情,说不定就能理解他们每个行为背后的原因,也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家庭是此刻的状况了。

一个残缺的拼图并不能给我们呈现出最完整的画面,只有把缺失的部分拼起来,我们才明白故事的全貌。不要选取逃避这些分歧,而就应走到故事里,真正地理解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加平静地对待我们的原生家庭。

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能够去理解、接纳,能够透过改变我们自己,去创造一个更加幸福的家庭、给我们的后代创造一个更完美的原生家庭。

篇14:原生家庭读书的心得体会

去年冬天的一场疫情,考验着中国的忍耐力,同样考验着多数中国家庭的忍耐力。在所有家庭必须自我隔离的情况下,我在宅家期间读到了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苏珊的著作《原生家庭》。在疫情背景下,这种从未有过的家庭模式,让我对于家庭的意义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原生家庭》这本书讲述了多个截然不同的家庭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对于下一代产生的影响,反映了本书的主旨――家庭与人一样,也需要调整变化和反省。

而原生家庭是指我们出生到成年的家庭,再生家庭是我们成年后所组建的家庭,这两个家庭之间相互联系,人员互动模式也会相互影响,原生家庭会决定和影响再生家庭。拥有和睦的原生家庭氛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书中作者不仅仅分析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而且通过一个个案例,用事实让我们正视内心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然后找到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重获自信与自由。

成年后的我们,想有美满和谐的婚姻,想做通情达理的父母,想要听话懂事的孩子。可往往为之一生的努力,却达不到想要的结果,这其中,不断的反思自我、改变自身,都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原生家庭。

我们经常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的,幸福的家庭,肯定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不幸的家庭,可能是有不称职的父母、酗酒的父母、虐待的父母等。

而今正处于疫情下的中国,很多的家庭中有着这样的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来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的时刻。这便为我们反思以往家庭当中存在的情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正如比尔・盖茨在《新冠肺炎教会了我们什么》当中提到的:“病毒提醒我们,家庭是如何重要,但我们却忽视了这一点。病毒强迫我们回到我们的房子里,所以我们可以把房子建成家庭,并建立牢固的家庭纽带。”因此重新审视我们的家庭,发现我们平时口中的“避风港”存在的问题,修补各自存在的性格缺陷,重新定义家庭内部的关爱,建立亲友之间的纽带也同样值得每个人的重视。

家,不仅是爱与温暖的港湾,同样也可能是恨与伤害的通道。在家庭成员处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微妙情况下,何不敞开各自的心扉,促膝而谈,完善各自的家庭,尽力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择善除恶,回归人性最原始的爱与责任,构建自己自由且自信的人生。

★ 原生家庭感悟

★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爱”的能力读后感

★ 家庭日记

★ 家庭介绍信范文

★ 家庭工作计划

★ 家庭申请书

★ 家庭伦理道德

★ 家庭情况证明范文

★ 家庭读书分享范文

★ 五好家庭材料

标签: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